第(2/3)页 朱允炆张开双臂,比划了下,道:“皇后应该弄一大国旗,长九尺,宽五尺,到时,朕在奉天殿外设一个国旗杆,将这国旗悬于顶端,让所有人都可以看到国旗所在。” “皇上所思极妙!臣妾这就去找贤妃、宁妃商议,争取早日拿出大国旗。” 马恩慧说着便想要向外走去,却被朱允炆一把拉了回去。 “已经入夜了,便不要惊扰她们了。明日一早再说,朕累了,陪着朕。” 朱允炆深深地看着马恩慧,马恩慧张了张嘴,微微点头,轻柔地说道:“那臣妾侍奉皇上就寝。” 第二日没有朝会,朱允炆难得晚起一次,正用早膳时,淑妃的信便到了,马恩慧看过之后,对朱允炆说道:“淑妃已经与句容郭、骆、刘、王等家族商谈妥当,他们愿扩大石灰窖规模,并作价四钱一石,大量提供石灰,同时承担运输。” 朱允炆接过信件,看了一遍后,道:“这个价格还是很合理的,至于运输,并不需要耗费太多人力,走秦淮水,可以直抵京师。那皇后便代朕给淑妃回个信吧,便说京师递送银子,货到银到。” “皇上不亲自回了?” 马恩慧眼神中含着几分莫名意味。 朱允炆用过早膳,起身道:“不了,朕今日需要出宫去一趟城外的琉璃厂。” “琉璃厂?皇上去那作甚,宫中琉璃可不少。” 马恩慧疑惑地问道。 朱允炆笑了笑,说道:“那日在马府时,戴院使阅览药方已是十分吃力,想来是眼力有所下降,朕打算去琉璃厂试试,能否找打一面镜子,也好增强下眼力。” 马恩慧转头看了看妆奁方向,道:“臣妾这里有两方上好铜镜,也不见有增强眼力之用。” 朱允炆知道那龙凤铜镜,照人是清晰可见,但这里的清晰,相对后世的镜子而言,还是差了几个档次。 “等朕回来,看看能不能打一面镜子,到时候送给皇后。” 朱允炆含笑出了坤宁宫。 古代虽然极少有后世透明玻璃,但琉璃还是有的,精美至极,堪称瑰宝。 明代的琉璃发展,与皇家建筑工程息息相关。 明初,琉璃厂主要分布在山西、河北、河南、陕西等地。但随着南京京师与中都凤阳建设,琉璃厂开始在南京、凤阳等地聚集。 南京聚宝山附近,更是出现了琉璃七十二窑,兴盛一时。后来朱棣打造大报恩寺,其中九重琉璃塔的五彩构件,便是在聚宝山烧制。 朱允炆并不需要去聚宝山,在通济门城外,也有一个中等规模的琉璃官窖。 只带了双喜、顾三审两人,朱允炆一身便服融入烟火民间。 东水关外的扇骨台俨然成为了一座小型城镇,朝廷预先拨付了灾民一个月的收入,其手中多少有了些银两,加之有些灾民手中还有存余,便不再领取朝廷救济粮,去粥棚的人家逐渐少了。 户部卓敬提出,朝廷给灾民提供一个月口粮,一个月后准其以低价购买“灾粮”,以取消所有粥棚。 朱允炆同意了卓敬的意见,但要求保留两座粥棚,以照顾孤寡老幼。 走过扇骨台,清水塘的另一侧,便是一座官家琉璃厂窑,主要负责给宫里烧制琉璃、青瓷器、陶器等,陶器又以绿、黄、褐、黑等色琉璃为主。 朱允炆进入其中,厂官王洋携管事行礼,待参观窑厂烧制琉璃之后,朱允炆不由感叹:“流云漓彩,美轮美奂。” 琉璃是艺术品,价值不菲,制作工艺复杂,往往需要数十道工序,完成一样精美的琉璃,有时候会耗费半月乃至更久,稍有不慎,还会前功尽弃。 朱允炆知道,虽然在材料上,琉璃与玻璃是有些不同,但在制作方法上,玻璃显得简单的多,也更为容易。 他们连那么难的琉璃都制成了艺术品,没道理烧不出来玻璃。 王洋听皇上要烧制东西,连忙安排了三口窖,并按照朱允炆的纷纷,主事安排匠人,准备好石英砂、石灰石、长石、纯碱、硼砂、盐、硝石等物。 在琉璃厂,基本材料基本上都不会缺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