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其一,基本格式。 洪武十七年,朱元璋对科举文字程式作了规范。 比如《四书》义,你不能低于两百个字,《经》义不能低于三百个字。 字数,是一个基础的要求。 你写完试卷之后,记得掰着手指头数一数,如果低于规范字数,出了贡院就可以骑着小毛驴回家了,榜都不用看,明年再来考吧。 你文笔飞扬,写够了字数,但一激动,把太祖写成了朱元璋,那你完了,最好是跑快点,说不定衙门抓不住你,也就不了了之了。 御名庙讳,这是一个很严肃的事。 朱元璋是你能写的吗? 不懂规矩,避讳都不懂,咋来当官,回家种地去吧…… 其二,文风与思想。 格式毕竟只是基础问题,只要不粗心大意,又尊重皇上一家子,基本上没啥问题。 真正决定文章质量的,还是文风与思想。 场屋(会试卷子评阅的地方)文风有五点: 一曰理趣,以精深明旨为佳; 二曰气格,以官样昌大为佳; 三曰词采,以清新俊丽为佳; 四日风度,以飘逸跌宕为佳; 五曰音律,以顿挫铿锵为佳。 为了追求这些效果,八股文通常写得华丽异常,辞藻之美,令人赞叹。 细细咀嚼,丫的,是个快餐。 这种堆砌辞藻的问题,直至明朝中期才得到解决,主张文风“务实”。 至于思想,那就更好理解了。 代圣人立言,这些经义文章,你不能背离程朱理学,大搞个性解放,需要按照程朱理学的思想,来表达立场与观点。 朱熹说这是根竹子,那你只能说它是根竹子,如果写成是根细长的青翠的竹子,那就是你的不对了,人家朱熹可没说他是死是活,是粗是细,是黑是白,你怎么能添加自己的观点呢? 其三,德行。 古人推崇的是文章亦是德行,你文章写得好,德行好不好赞且不说,留待观察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