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五十章 不是我打的,是他打的-《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薛夏冷冷一笑,道:“滚出去!”

    “你等着,快去通告胡大人,就说有贼匪作乱,十分凶狠!”

    一个衙役吩咐着,话刚说完,其他三名衙役是连忙跑出了粮铺。

    薛夏走到朱允炆一旁,低声道:“爷,我错了。”

    朱允炆清楚薛夏见不得别人说自己坏话,故而动手,也没有计较,道:“下不为例。”

    薛夏有些发愁,道:“如此下去,胡忻必会出头,只不过爷,我们若是亮明身份,那岂不是得不偿失?”

    朱允炆淡然地笑了笑,道:“亮明身份?这倒也未必吧。”

    薛夏皱眉,胡忻可是苏州通判,说是苏州的第三把手也毫不为过,若没有一个比他更大的身份,想要压制他可不容易。

    朱允炆只是笑了笑,并没有说话。

    朝廷对于粮食的控制,对粮价的平抑,在洪武朝是极强的。

    可是自从朱允炆推行一条鞭法之后,百姓不再需要缴纳实物税,而只需要缴纳一定的钱钞,便可以完成税赋缴纳。

    对于百姓来说,方便多了,毕竟扛着几百斤粮食交税,那是个力气活,可拿着钱袋子交税,那就是个老人,也可以完成。

    一条鞭法给百姓创造了便利,但也给朝廷带来了一个隐患,那就是:粮食怎么保证供应的问题。

    以前收上来粮食,直接就可以拿粮食换东西吃喝,甚至还可以拿粮食当俸禄发,现在朝廷与全国各地衙门改行发钱钞了,地方上也是钱钞缴税了,那吃饭问题怎么解决?

    手里没粮食,朝廷也慌不是。

    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很简单,即每年夏税秋税交过之后,由官府出面,给出官价来收购粮食,留一部分给本地官员吃饭,一部分存入赈灾仓库,如果还有多余的,那就以漕运或陆运方式,解送京师,边关等地。

    粮仓就是朝廷控制粮价的压舱石,而大明一切物价,基本上都是向粮食看齐的,这一点与后世也差不多。

    可问题是,官价往往是底价,而商人给出的价,很可能比官价要高一些。

    比如在京师,朝廷收购稻米的官价是一两银子二石米,如果商人每两石米给多添几十文钱,那百姓明显更愿意卖给商人。

    在这种情况下,商人凭借着庞大的财力,手中握着的粮食未必比朝廷的少。而一旦粮食被朝廷之外的力量垄断,那问题就有些可怕了。

    到时候商人完全可以凭借着手中握着的粮食,向朝廷索要更多的权利,甚至是威胁朝廷在地方上的统治,若是他们有规模、有计划的囤货居奇,存粮不出,导致粮价飞涨,那还得打一场经济保卫战。

    从胡氏粮行来看,现在想要在地方上想要垄断粮食资源的,还不是商人,而是官员与商人,也可以直接说是官员。

    这些官员恐怕也只是想捞点钱,得点好处,逍遥快活,但无论是官,还是商,朱允炆都不允许出现垄断,真正能在大明做到垄断的,只能是朝廷!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