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孟德和王彦谈话的内容,被王彦写成了一道札子,递到了赵桓的手里。 他合上札子,只能叹气。 自己为了大宋的将卒,留下了足够的后路,可惜大宋的将卒,从来不搭理自己给他们留下的后路。 当初王禀这样,现在换成了王彦也是如此。 “官家,明天就是上元节了,刘益归京了。”赵英看出来官家的兴致不高,笑着给官家说了个好消息。 “哦?”赵桓提起了兴趣。 刘益可是说要丈量大地之广袤,可是没人相信,但是赵桓却相信他的话。 赵桓见到刘益的时候,刘益手中捧着一个仪器觐见。 “官家安泰。臣刘益见过官家。”刘益看着英气勃的赵桓行礼说道。 赵桓示意赵英给刘益搬个凳子,说道:“快快请起。这是什么?” “这是水运仪象台上的浑仪,前唐的李淳风明的,拆下来就是这样,官家可还记得?”刘益看着官家笑着说道。 赵桓点了点头,他当然记得这个浑仪,水运仪象台现在给汴京的百姓报时。 他当然记得这东西。 “官家这是浑仪的浑针,浑仪的可随天阳时时而动。浑针随时可以指着太阳。那就到了夜晚这浑仪依旧转动,浑针就指着地下。”刘益笑着指着浑仪说道。 赵桓点了点头,浑针可以指着太阳,可是到了夜里,浑针就指着地下了。 他知道为什么会如此,当时自己还跟李纲说到过这事,说太阳在地下。 李纲还说,天日昭昭而煌煌,安能九幽下沉寂? 现在看来,李纲大概是把这事交给了刘益去做。 刘益笑着说道:“官家,臣这次出行,把混天说,补全了。” “不知道官家可曾听说过这样一个说法,日影一寸,地差千里?就是说,同一时分,同一高度的杆子的影子,相差一寸,则地相差千里?” 赵桓琢磨了很久,他真没听说过这个说法。 历史事件提醒:日影一寸,相差千里,是同一经线上的南北两个地方,在夏至这一天的中午,测得的日影长度相差一寸,那么就说明两地相距一千里。 赵桓点头,系统提醒了他,他笑着示意刘益继续说下去。 “前唐的僧一行,就曾经忙前忙后跑了很多年,专门用黄道游仪、水运浑天仪在大唐约十三地,测量过日影一寸,南北距离就相差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。” “臣这次出去就是在算这个,日影一寸,精确了应为三百一十一里三十二步。” “还算了其他的东西。” 刘益从袖子里拿出了札子,递了出去。 赵桓打开看了看,现并不是一大堆的公式,或者一大堆的计算过程,只是一个简单的总结。 但就是这个总结,让赵桓的呼吸逐渐加重起来。 步自东极,至于西垂,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。又使竖亥步南极北尽于北垂,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。 四海之内,则东西八千里,南北六千里,出水者八千里,受水者八千里。 赵桓得亏不算是不学无术的人,他还是知道古代的亿,指的不是后世的亿,古代的亿指的是十万。 第(1/3)页